就算有一天,我不再年輕,也應該給自己備下老去的資本。回想2018年下半年,我竟很難想起一些細枝末節,似乎被抽空。那段時間,我常會思考,畢業之後,該去做什麼。往往,最後得到的結果是,沒有。我註冊了一家公司,申請了一個全新的情感號,開啟一條隱約可見、卻被大片霧霾淹沒的路。那時候,生活里全是焦慮,兩個同學經常會給我幫忙,我笑稱他們是我的副總。玩笑歸玩笑,冷靜下來的時候,我還是很清楚我的困境。在讀者眼裡,亦歸公眾號的流量不斷攀升,但是,遠遠沒有達到我的期望。我甚至以為,算了,大概就是這樣了。兩個同學還時常肩負起安慰激勵我的重任,如今想來,他們確實太不容易。學生時代,同學之間的關係簡單純粹,多麼難得。我的21歲生日在2018年11月份,但整整11月份,我的狀態都很差。具體表現就是整夜整夜的失眠——導致我一直處於焦慮、掉頭髮、間接性遺忘下一步要做的事情。我創立公司,想要做一個體量更大的公眾號,可是,事情的預想總是簡單,進程總是沒有那麼盡如人意。我進入了一種舉步維艱,想要一段新風景、卻等不到好風景,索性就駐步不前的狀態。我甚至連微信都不想看,害怕別人問我,公眾號為什麼不更新。生日那天,幾個同學給我買
工作賺錢獲得好生活,是不少人的目標,然而有一些人因為平時的行為,總是會給人貧窮的特徵,讓人一眼就看得出來,究竟窮人特徵有哪些呢?消費行為中的貧窮思維貧窮思維最常體現在日常消費行為中。許多人認為,過度在意價格、熱衷於撿便宜是窮人的典型特徵。然而,這種行為背後反映的是一種短視的思維模式。過分關注眼前的小利,往往會忽視長遠的機會成本。例如,有人寧願花費大量時間排隊搶購特價品,卻沒有意識到這些時間本可用於提升自我或創造更多價值。同樣,一些人傾向於購買大量廉價但不實用的物品,認為這樣可以省錢。實際上,這種行為不僅沒有達到節省的目的,反而可能導致資源浪費。真正的智慧消費應該建立在對自身需求的準確認知之上,而不是單純被價格驅動。心理層面的貧窮表現貧窮思維不僅體現在消費習慣上,更深層次地影響著一個人的心理狀態。有觀點認為,窮人往往具有負面、愛抱怨的特質。這種心態可能源於長期的經濟壓力,導致個人對生活失去希望和控制感。然而,持續的負面情緒不僅無助於改善現狀,反而可能成為阻礙個人發展的心理枷鎖。另一個常見的心理特徵是過度在意他人看法,導致一些人即使經濟拮据,也要強撐門面。這種行為不僅加重了經濟負擔,更反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