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算有一天,我不再年輕,也應該給自己備下老去的資本。
回想2018年下半年,我竟很難想起一些細枝末節,似乎被抽空。
那段時間,我常會思考,畢業之後,該去做什麼。
往往,最後得到的結果是,沒有。
我註冊了一家公司,申請了一個全新的情感號,開啟一條隱約可見、卻被大片霧霾淹沒的路。
那時候,生活里全是焦慮,兩個同學經常會給我幫忙,我笑稱他們是我的副總。
玩笑歸玩笑,冷靜下來的時候,我還是很清楚我的困境。
在讀者眼裡,亦歸公眾號的流量不斷攀升,但是,遠遠沒有達到我的期望。
我甚至以為,算了,大概就是這樣了。
兩個同學還時常肩負起安慰激勵我的重任,如今想來,他們確實太不容易。
學生時代,同學之間的關係簡單純粹,多麼難得。
我的21歲生日在2018年11月份,但整整11月份,我的狀態都很差。
具體表現就是整夜整夜的失眠——導致我一直處於焦慮、掉頭髮、間接性遺忘下一步要做的事情。
我創立公司,想要做一個體量更大的公眾號,可是,事情的預想總是簡單,進程總是沒有那麼盡如人意。
我進入了一種舉步維艱,想要一段新風景、卻等不到好風景,索性就駐步不前的狀態。
我甚至連微信都不想看,害怕別人問我,公眾號為什麼不更新。
生日那天,幾個同學給我買了一個生日蛋糕,我像往常那樣激動地吹滅蠟燭。
可是,過往的快樂,在上一個生日的時候,好像已經徹底地停留在了那裡。
一個哥哥在朋友圈看見我吹蠟燭,說我這幾年都白活了一樣,還像小時候無憂無慮。
還像小時候那樣,肯定是假的。
這幾年都白活了,好像是真的。
就算有一天,我不再年輕,也應該給自己備下老去的資本。
老去也需要資本。
這是我在21歲懂得的第一件事。
那位哥哥很早抓住了房地產行業的浪潮,20多歲就完成了資本的第一輪積累。
而立之年退出商業圈,帶著戰利品移居南半球,買了一個農場。
回歸自然,遠離世俗,喝最純的奶,看最藍的天。
他不在乎別人說他不求上進、安於現狀。
那種如履薄冰心驚膽戰的生活,他不願意過了。
我也想過離開城市,不需要任何人記得我。
但顯而易見,獲得自由和平靜,需要先付出代價,努力工作幾年,獲得獨立的經濟基礎,才可以遁世。
如今人們對於成功的定義似乎越來越直線化。
對成功的執念,反而滋生成癮的焦慮感,比不努力本身更能摧毀一個人。
心理學家叢非從曾經寫到過:
當一個人極度焦慮,又對自己很不滿意時,他往往會不自覺地給自己定下過高的目標,因為一個普普通通的「小目標」會讓他感覺不到自己的上進。
狂熱買書、付款課程、大咖培訓課……收藏成堆關於自我成長優質內容,卻不去聽。
瘋狂健身、長跑十公里,卻不問身體能不能承受強度。
變本加厲的加班,八面玲瓏,卻忘了自己最令人喜歡的樣子。
那麼努力、那麼上進、那麼累……卻還是達不到你所定義的成功標準。
多麼令人失望。對不對?
了解自己是一個漫長卻重要的過程,《一代宗師》裡講到「見天地、見眾生、見自己」。
挖掘並理解內心,面對真實的自己,知道真正想要的,是比成功本身更重要的事情。
一直以來,我都覺得少年和成年的分界線,不是18歲,不是20歲,也不是22歲……
是否能被定義為少年,無關年齡,無關被社會大眾框出來的概念。
而是要看你從什麼時候開始,以一個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待自己。
我也是漸漸地意識到,成長的路上,很多事情還沒有完全開始,已經徹底結束了。
在某個時間點,意識到自己已經是成年人,青春這個詞就已經走近尾聲。
在朋友圈裡頻繁被轉發的文章里,90後的佛系標籤、禿頂、養生、上個世紀的老年人……
確實,我們已經少年不再,但是,我們可以保持那些關於山川湖海的夢,豐富精神世界,遠離表面溫暖卻庸俗的朋友關係,人際交往乾脆果斷,坦誠相見。
好像,也並不需要太多人告訴我,21歲這一年,我自己都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大人了。
有些事情,不得不硬著頭皮去面對了。
我寧可回去做十本五三,二十本也可以,也不想長大。
這句話,我說不出口了。
長大了,就是長大了,必須去承擔。
生日那天,我吃蛋糕的時候,突然崩潰大哭。
旁邊的同學很無語地說:我擦,你都多大的人了,還玩這一套。
小時候,我許下的生日願望,很多都是:我一定要快一點兒長大,就可以做大人的事了,隨心所欲,無拘無束。
轉眼間,我到了不得不長大的年紀,卻害怕了。
因為,21歲這一年的自己,所擁有的東西,沒有比8歲的時候多很多。
同學跟我說:人是生而自由的,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。誰能隨心所欲啊。
那天,我喝醉了
原來,喝醉也是一件蠻不錯的事情,我睡了那段時間最踏實的覺。
無論如何,身邊還有朋友陪伴,那麼,一切都不算太糟糕。
我和他們在一起的時候,令人焦慮的事情都飛走了。
在那個自由的狀態里,我不用記得自己是一個大人,也不用糾結別人如何定義21歲。
《清晨》至此結束,下一篇將是《疏影》。